在哈尔滨提起风干香肠、松仁小肚等风味肉制品,人们会不约而同谈论起正阳楼,正阳楼确实名声远扬,但问起正阳楼的历史发展,知者就不多了。公私合营时正阳楼隶属市肉类加工禽卵业总店,正阳楼自1910年创业以来,以生产风干香肠、松仁小肚而著称,七十多年来历经坎坷,而今又重整旗鼓,不断革新,不断发展,进入了兴盛时期。 正阳楼的肉制品虽然按着北京的传统风味生产,但京式风味又近乎于南味,有些产品试销一度,因不受北方人欢迎而停产。像“青酱腊肉”,当时是应滨江道尹李嘉鳌的提议而生产的,也曾受到南方人的欢迎,但大多数北方人不习此味,销售量很小。技师王孝庭等人针对这一情况,认识到产品必须改进,以适应大多数北方人的口味,否则就没有出路。他们对产品在调料、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进,取得了收效。如出类拔萃的风干肠和松仁小肚就是经过改进而驰名的。风干香肠原来类似南方的广肠,每根约15厘米左右,味甘且咸,肠体呈红色,肠质也是半干半湿。尤其配料中的中药“十落子”、“公丁香”的味道不受当地人欢迎。王孝庭就访问了一些老中医,求教新的佐料,结果找到了“紫蔻”、“砂仁”,这两种开胃健脾的中药,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,又调剂了风干肠的味道。他们反复在用量上试验,征求主顾意见,又吸取了京、津、沪等地的加工技艺,不断修改配方,使风干肠形成了独特风味,深受人们欢迎。为了延长保管期限,便于携带,还增加了晾晒时间,使肠质达到干柔适当的程度。为便于生产,节省肠衣,区别于其他肠类起见,把肠的长度改为80厘米(后又改成60厘米长)。从此,正阳楼的风干肠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创出了名牌。 松仁小肚也是正阳楼的特产,但它却是从风干小肚改进来的。王孝庭当年在北京福星斋学徒、在天宝楼当技工时,学过做风干小肚,他又依据当地人的口味对小肚进行了改进。根据风干小肚的制作的原理,他又加入适量的绿豆淀粉和各种辅料,尤其是加入了东北的特产--松籽,边试验,边销售,边征求意见,边改进,最后研制成质地柔嫩,郁香爽口,营养丰富,独一无二的松仁小肚,成为人们喜欢的佳肴。 正阳楼还随季节的变化而增减品种,春秋凉爽,就多生产既受欢迎,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酱制品。炎热季节则多生产一些熏制品,适应了人们的口味。 由于正阳楼继承了北京肉制品传统风味,而又不拘泥于传统,“青出于蓝胜于蓝”,所以正阳楼的产品赢得了哈尔滨的顾客。 |